【奮進新時代·展品背後的故事】
光明日報記者 李宏 光明日報通訊員 常淋
“在你們的幫扶下,咱們村村社社油路修到戶,水管牽到屋,家家搞’五改’,戶戶像別墅……”
步入「奮進新時代」主題成就展地方展區重慶單元,看到奉節縣平安鄉106戶脫貧戶寫的感恩信,平安鄉村民顏道明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。 自己一年多前和鄉親們謀劃寫感恩信的場景,仍然歷歷在目。
2020年年底,老顏得知,平安鄉通過脫貧達標驗收,駐鄉近4年的市政府辦包養公廳扶貧工作隊即將離開。 他和其他脫貧戶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想法:要表達對扶貧幹部的感激! 大家商議一番後,都贊同用寫信的形式來表達感恩之情。
“我住岩洞幾十包養網年,曾經窮得揭不開鍋,要不是黨的扶貧好政策和扶貧幹部的貼心幫助,我們哪來這樣好的生活。 寫感謝信首先要算我一個! “說話的是朱學兵。
今年57歲的朱學兵,2歲時母親就去世了,和父親一起住了25年山洞。 1992年,在鄉村幹部的説明和自身的努力下,老朱從山洞搬出來,包養網住上了簡易平房。 後來,老朱成了家,有了三個孩子。 但妻子長期患病,日子過得非常艱難。
後來,在幫扶幹部不間斷説明下,朱學兵家裡養了四頭豬、種植經濟作物,一年收入有4萬多元,住上了一樓一底的大瓦房,日子越過越好。 在大家的鼓勵下,三個孩子學習也更加努力了。
“我早就有這個打算,你看我這本感恩簿,詳細記錄了市縣鄉扶貧幹部和好心人對我家的幫助,這個本子我將一直珍藏著,是為了真心感謝這些好人、好幹部,也讓我的孫包養網價格子記住説明過我們的人,做個感恩的人。” 一旁的楊興權掏出了自己的“寶貝”。
老楊為人勤勞樸實,因為家鄉窮、家裡發生了大變故,才成為貧困戶。 短短幾年,老伴兒和兒子先後因病去世,患精神疾病的兒媳也離家出走,留下3個不滿1歲、3歲、7歲的孫娃由他獨自撫養。
包養網
老顏隨手翻開感恩簿的一頁,只見上面工整地記錄著:2019年12月,龔處長、徐行長贈送春節慰問金300元、書包一個; 工作隊何隊長、農行劉行長、文鄉長送慰問金500元、珍珠米2袋、菜油1桶; 2020年5月29日,收到奉節縣鄉壇子公司汪總捐贈的2000元和2套童裝…… 看著老楊的這本感恩簿,鄉村和扶貧幹部們説明自己建設養豬場解決扶貧貸款、協調工程撥付資金到位、打井抽水解決用水困難的一幕幕,也浮現在老顏眼前。
回到家,老顏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,連夜把感恩信寫好。 106戶脫貧戶代表一一在感恩信上鄭重地按上了自己鮮紅的手印。 這些年的生活變化歷歷在目,大家感慨萬千!
這封5頁、979個字的感恩信,記錄下了這個溫情時刻,更述說著平安鄉這塊曾經貧困落後的土地在黨和政府的關懷説明下,擺脫貧困,走向新生活的幸福故事。